如何写好一篇读后感
读完一本书后,我们通常会收获许多感悟,此时记录下心得体会便显得尤为重要。那么,怎样才能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收集的五篇写作方法,供大家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如何写好一篇读后感 篇1
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或听了一场报告后引发感想,用语言文字把这种感想写出来,就是“读后感”。
读后感属于议论文范畴,但是又不同于一般的议论文。读后感侧重于在“感”字上做文章,它可以是原文主要观点的阐发,也可以是原文某一侧面的引申,还可以对原文的观点表示不同的看法。
读后感的结构般由“述读、发感、结论”三部分组成。“述读”就是对所读的文章作简要概括的复述,并从中引出要议论的观点;“发感”就是由引出的观点展开联想,并联系实际发表议论;“结论”就是总结全文,画龙点睛,归纳要旨。
具体说来,写读后感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要先读后感
从大的方面讲,读后感一般包括两大部分:一是读,二是感。二者的关系是:读是基础,感是主体和关键。只读不感,感想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读和感是相辅相成的,读之愈深,感之愈透;读感结合,恰到好处,方能升华。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要处理好两者的比例关系,既不能通篇不对所读的作品做任何介绍,空发议论,与所读作品完全脱节;也不能用大量的篇幅复述原文,结尾加上三言两语的议论。恰当的做法是:在读后感的开头,“复述”部分中,用少量的文字介绍下所读作品的内容,起到触发思考的作用,使感有所起,进而转入“发感”部分展开议论,阐明观点。
二、要有的放矢,联系实际
读后感的生命在于“针对实际,有感而发”,即紧密联系实际,从现实出发,阐述人们所思考和关心的问题。这样的感想才能带有普遍意义,才能对人们的心灵有所触动。所谓实际,就是社会的实际、个人的实际。联系社会应触及时事,但不要牵强附会;联系个人,应说实话,而不要无病呻吟。例如一位同学写了一篇《读“鹦鹉之死”有感》的读后感,文章从婴鹉之死的材料引申到父母溺爱子女,学校只看分数不看能力的教育,阐明了味溺爱、包办,是害了下一代的道理,用典型而生动的事例论述了这种做法的'危害性,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让他们到社会实践中去锻炼,培养自强精神、自立能力。例如下面的材料:家养的一只虎皮鹦鹉,几天前,主人打开鸟笼,把它放飞到大自然中去。鹦鹉飞走后,主人心有余虑,生怕它不会生存,几天后到田野里转悠,结果在山坡的树林里发现了它的尸体,主人很惋惜,把它带回家中。主人想弄个究竟,就剥开它的嗉子,发现里面空空的,主人痛心疾首,感慨万千。那么,它为什么不吃食呢,怎么会饿死呢?
再看据此材料写的读后感段落:
一只虎皮鹦鹉,飞归大自然,几天后却饿死在硕果累累的树林里,可悲呀!
这只虎皮鹦鹉饿死的原因很清楚,长期的笼养,使它过惯了“饭来张口”的生活,磨灭了它原有的锐气,再回到大自然时,已无能力觅食了。
由此,我想起了作家涵逸写的报告文学《中国的小皇帝》。近些年采,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很多年轻的父母对子女过分溺爱,不让“小皇帝”干活,哪怕是穿衣吃饭。这样的溺爱所产生的后果又是怎样呢?当然是孩子失去了自强的精神,缺乏自立的能力,承受不了任何风雨,一旦离开父母,“小皇帝”们就手足无措了。“鸡蛋没有缝怎么剥”的笑话早已为人熟知了,最近在报纸上又见到一则新闻:一名女生在上高中的第一天晚上就在宿舍坐了一宿,因为在家时妈妈曾说过:铺床应先铺报纸,再铺席子。可是她当时没有找到报纸,也就无法铺床,只好在床上坐了一夜。
生活中的这些“小皇帝”与死去的那只鹦鹉有很大的相似之处。鹦鹉由于主人的禁锢和喂养,丧失了鸟的本能,回到大自然中悲惨地死去了;“小皇帝”们由于父母的溺爱,经不起点风吹雨打,在社会中终不能自立。有的一事无成,有的竟沦为少年犯。鹦鹉的死,是自然界“适者生存”规律的必然结果。“小皇帝”们在社会中的境遇,则是给那些无知父母的一副清醒剂:这样的爱,其实是害!
三、要吃透原文,找准感点
有的同学在写读后感之前,不去认真阅读原文,结果写出的读后感是与原文毫不相干的文字。只有认真研读原文:把握住作品的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掌握其本义、比喻义、引申义,领会其精神实质,才能找准感点。也只有首先受原文内容的感染和触动,才能写出情真意切的感想。例如《事事关心》一文,作者对东林党首领顾宪成撰写的那副对联有深刻、透彻的了解,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基础上,确定了“既要努力读书,又要关心政治”的感点。这个感点选得准,选得好。准,是准确地反映了对联的精华;好,是及时地正确地回答了人们普遍议论的问题,纠正了某些人在“政治与读书”的关系上所存在的模糊认识。
四、要多向思维,出奇制胜
一部作品或一篇文章,读过之后,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毕竟有文野之别、雅俗之分。我们在写读后感时,应努力开拓思路,多向思维,用批判的眼光审视陈见,细读深思,使写出的文章新意盎然。
如何写好一篇读后感 篇2
一、如何写好读后感开头和结尾
读后感开头:
1、“一根筷子容易折,十根筷子抱成团”。这话不错,在巨大的困难面前,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微不足道的,而许许多多个人汇集成集体,才能形成强大的力量,最终赢得胜利
2、我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读完了《鲁滨逊漂流记》这本书。我佩服鲁滨逊活下去的意志,佩服鲁滨逊那顽强不屈的精神,被它感动了,被它震撼了,这是心灵的震动,心灵的呼唤。
3、这几天我在读《80天环游地球》这本书,读着读着,我不知不觉被这本书深深地吸引了。仿佛是刚刚经历了探险而归来,既感到紧张、奇异,又觉得轻松、有趣。
4、在我看过的书中,给我印象的不多,但是《巴黎圣母院》这本书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原因无它,因为它让我看到了不仅是当时的历史,而是世间最深沉的灵魂,最深沉的呼唤。
读后感结尾:
1、读完了这本书。忽然,我懂得了人生中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是宝贵的。人生如一条小溪,会遇到不同的困难与艰辛,如果没有了困难,一路畅通无阻,那样的人生也就毫无价值和意义了……
2、“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高尚的人说话”。我完全相信、理解了这句话,我应该用全部的精力努力学习,多读书,读好书。
二、读后感怎么写
经常写读后感,可以提高阅读和作文能力;还可以增长见识,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但是很多同学不知道读后感该怎么写。下面,我们就来谈一谈怎样才能写好读后感。
一、写好读后感的基础是“读”,只有仔细阅读,认真地思考,深入地感悟,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到文章的思想感情,读出了自己的感受和体会,才能有感而发写好读后感。平时在阅读文章或书籍时,在文旁圈点批注,随时记下瞬间的思考与感受,遇到相关的资料随时积累下来,对写好读后感有很大的帮助。
二、写读后感要紧扣原文,抓住重点。读后感的“感”必须是从原谅引发出来的感想、体会。不要面面倶到、泛泛而谈。应集中到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或者几者来发表感想。
三、写好读后感要联系实际,感情真实。读了一篇文章,产生了对现实生活或者自己思想上某些问题的思考,于是激发了“感”。所以写读后感一定要联系社会现实和自己的生活、思想实际。联系实际一定要实事求是,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切忌说假话、空话、套话。
四、叙议结合,以“感”为主。读后感属于议论文范畴,但又不同于一般的议论文,常用的写法是夹叙夹议。可以适当引用原文中对自己触动最大、体会最深的章节、句段、人物语言等。为了更好地写出自己的感受,还可以适当引用相关资料。
五、恰当运用平时积累的名言警句、古诗文名句和谚语等,也可以增强读后感的说服力与感染力。
六、读后感的题目该怎么写呢?一般来说,读后感的题目是“读《xxx》有感”或“《xxx》读后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感受或文章内容拟一个正标题,下面加一个副标题。
三、读后感结尾怎么写
写好“读后感”要做到四点:
一、读懂原文抓中心:我们在读中可分三步去指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的思路只有引导学生通过认真地“读”才有写“感”的条件。
二、选择重点作感点:一本好书和一篇好文章可“感”的点很多指导学生从众多的感点中选择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现实针对性最强最善于写的感点作自己读后感的切入点。
三、读感结合有侧重:指导学生处理好写读后感时“读”与“感”的关系做到二不二要。
四、联系实际谈感受:指导学生联系自己或别人的思想和生活实际写出真情实感。
《关键词》:读后感;感点;实际
如何写好一篇读后感 篇3
读后感是一种常见而实用的文体。它是作者在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乃至一段话、一则材料之后,根据自己的感想所写的文章。那么,怎样才能写好读后感呢?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细读原作,生发感受。顾名思义,“读后感”是因“读” 而生“感”。“读”是“感”的前提和基础,“感”是读的延伸和深化,不“读”则无以“感”,“ 读”不细则“感”不深。因 此,写作之前,要先对原作进行认真阅读、仔细揣摩,准确把握作品的基本内容,深入领会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 情和精神实质。在此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社会实际乃至历史经验展开联想,从原作联想到现实,由他人联想到自身,从而生发出丰富的感受和体会。只有这样,写作时才能有感可发,有话可说。
二、选准“感点”,深入突破。“横看成岭侧成峰”,读过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之后,我们往往会产生多方面的感受。但在一篇读后感中,不可能也没必要将所有的感受都写进去。这就要求我们在深入思考、正确分析的基础上 ,从纷繁复杂的感受中选择一个最佳角度作为“感点”,即写作读后感的突破口,集中笔墨写深写透,千万不可泛泛而谈,面面俱到。毫无疑问,可以作为“感点”的角度,就是自己体会最深、见解最新、现实针对性最强,并且写起来又最为得心应手的那一点感受。
三、明确思路,规范结构。一篇读 后感,通常包括“引——议——联——结”四个部分。开头要“引”,即用概括的语言引述原作的相关内容,交代感想从何而来,为下文的'议论做好铺垫。接着是“议”,分析所引述的原文材料,点明自己从中获得的感受与启示,提出全文的基本观点。然后是“联”,即联系自身及社会实际摆事实讲道理,充分而深入地阐述基本观点,这是整个读后感的主体部分。最后是“结”,即总结全文,做到首尾呼应,前后贯通。当然,这只是读后感的一般写作思路和结构,文无定法,在具体写作中,可根据需要灵活安排。
总之,写作读后感,要在深入理解原作的基础上,集中笔墨表现自己某一方面的独到感受,做到 条理分明,结构严谨,力求有体验、有见解、有感情、有新意。
如何写好一篇读后感 篇4
1.写好读后感的三点要求
(l)理解原文抓要领。
要想“读”后生“感”,不仅要读懂原文,而且要求能够理解原文的精神实质,抓准文章的要领。这样才能领悟其中的道理,从而引发出自己的感想。
(2)突出重点谈感受。
读的内容往往是丰富的,涉及的问题较多,读后的感受和启示也是多方面的。而读后感则应当围绕某一中心有重点地来写,要在思考、分析的基础上,选择感受最深、最有启发教育意义、确有独到见解的内容来写。要突出重点,切忌面面俱到、中心模糊或内容空泛。
(3)联系实际深开掘。
写读后的感受必须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来谈,要把所读的内容与自己在生活中体会较深的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有机结合起来,要尽可能使感想有一定的针对性和深刻的现实意义。
2.读后感的一般写法
根据以上要求,读后感的一般写法可概括为四个字:
(l)引,概括地引述原文观点或具体文字的内容。
(2)议,以所引内容为基点生发展开,发表议论。
(3)联,在所引原文的基础上联系个人生活实际或现实生活中相关的现象或问题。
(4)结,提出看法,小结全文。
当然,任何文章的写法都不应该受某种框框的局限,以上所讲的写法只是给同学们提供一个参考的内容和思路。具体写起来应灵活掌握。
3.克服常犯的毛病
根据以往经验,最常见的毛病有四点:
〔1〕大量引述原文。
读后感,顾名思义,主要是写“感”,引述是为写“感”服务的,但有些同学偏偏忘记了这一条,本末倒置,大量抄录或复述原文,结果犯了以“引”代“感”、代“联”的毛病。
〔2〕脱离原文空写“感”。
任何事物都非凭空而生,都有个由来。“读”是“感”的基础,“感”由“读”而生发。只写感想而不交代其来由,不知“感”从何来,使“感”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让人感到莫名其妙,不知就里。因此,写“感”应当与原文自然结合起来。
〔3〕内容杂乱无中心。
写出的读后感无中心,是犯了作文之大忌,也不符合写读后感应“抓要领”、“突出重点”的要求。因此,一定要确定好中心,不可漫无边际地想到什么写什么。
〔4〕感受认识太肤浅。
读后感要求写个人在感情上最受触动,在认识上最受启发的内容。因此,一定要联系和对照生活现实和个人实际,写与个人真情实感相结合的内容。但是,在不少同学的读后感中,看不到作者读后的动情点和深刻的启示点,内容肤浅杂乱。联系实际常常是做自我检讨,或者在文章结尾写一些空洞的表态的话。这些都是应当注意克服的缺点。
一、如何写好读后感开头和结尾
(1)引——围绕感点,引述材料,读后感的开头与结尾。简述原文有关内容。读后感重在“感”,而这个“感”是由特定的“读”生发的,“引”是“感”的落脚点,所谓“引”就是围绕感点,有的放矢的引用原文:材料精短的,可全文引述;材料长的,或摘录“引”发“感”的关键词、句,或概述引发“感”的要点。不管采用哪种方式引述,“引”都要简练、准确,有针对性。如所读书,文的篇名,作者,写作年代,以及原书或原文的内容概要。写这部分内容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个"简"字,决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文的具体内容,而是要简述与感想有直接关系的部分,略去与感想无关的东西。
(2)议——分析材料,提练感点。亮明基本观点。在引出“读”的内容后,要对“读”进行一番评析。既可就事论事对所“引”的内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对寓意深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析,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点。要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3)联——联系实际,纵横拓展。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写读后感最忌的是就事论事和泛泛而谈。就事论事撒不开,感不能深入,文章就过于肤浅。泛泛而谈,往往使读后感缺乏针对性,不能给人以震撼。联,就是要紧密联系实际,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联系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现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相反的种种问题。既可以从大处着眼,也可以从小处入手。当然在联系实际分析论证时,还要注意时时回扣或呼应“引”部,使“联”与“引””藕”断而“丝”连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4)结——总结全文,升华感点。围绕基本观点联系实际。一篇好的读后感应当有时代气息,有真情实感。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善于联系实际。这"实际"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也可以是某种社会现象。联系实际时也应当注意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观点服务,而不能盲目联系,前后脱节。结既可以回应前文,强调感点;也可以提出希望,发出号召。不管采用哪种方式结尾,都必须与前文贯通,浑然一体。读后感始终要受“读”的约束,开头要引“读”,中间还要不时地回扣“读”的内容,结尾也要恰当回扣“读”的内容不放松。
以上四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善于灵活掌握。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时所摆的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就不必再写第四个部分了
如何写好一篇读后感 篇5
从结构上看,一篇读后感至少要有三个部分的内容组成:一是要介绍原作的篇名内容和特点;二是根据自己的认识对原作的内容和特点进行分析和评价,也就是概括地谈谈对作品的总体印象;三是读后的感想和体会。即一是说明的部分,二是要有根据评价作品的部分,三是有感而发,重点在“感”字上。
首要的一点是“读”。“读”是感的基础,“感”是由“读”而生。只有认真的读书,弄懂难点疑点,理清文章的思路,透彻的掌握文章的内容和要点,深刻地领会原文精神所在,结合历史的经验、当前的形势和个人的实际,才能真有所“感”。所以,要写读后感,首先要弄懂原作。
其次要认真思考。读后感的主体是“感”。要写实感,还要在读懂原作的基础上作出自己的分析和评价。分析和评价是有所“感”的酝酿、集中和演化的过程,有了这个分析和评价,才有可能使“感”紧扣原作的主要思想和主要观点,避免脱离原作,东拉西扯,离开中心太远。
所以,写读后感就必须要边读边思考,结合历史的经验,当前的形势和自己的实际展开联想,从书中的人和事联系到自己和自己所见的人和事,那些与书中相近、相似,那些与书中相反、相对,自己赞成书中的什么,反对些什么,从而把自己的感想激发出来,并把它条理化,系统化,理论化。总之,想的深入,才能写的深刻感人。
第三,要抓住重点。读完一篇(部)作品,会有很多感想和体会,但不能把他们都写出来。读后感是写感受最深的一点,不是书评,不能全面地介绍和评价作品。因此,要认真地选择对现实生活有一定意义的、有针对性的感想,就可以避免泛泛而谈,文章散乱,漫无中心和不与事例挂钩等弊病。
怎样才能抓住重点呢?
我们读完一部作品或一篇文章后,自然会受到感动,产生许多感想,但这许多感想是零碎的,有些是模糊的,一闪而失。要写读后感,就要善于抓住这些零碎、甚至是模糊的感想,反复想,反复作比较,找出两个比较突出的对现实有针对性的,再集中凝神的想下去,在深思的基础上加以整理。也只有这样,才能抓住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写出真实、深刻、用于解决人们在学习上、思想上和实践上存在问题的有价值的感想来。
第四,要真实自然。就是要写自己的真情实感。自己是怎样受到感动和怎样想的,就怎样写。把自己的`想法写的越具体、越真实,文章就会情真意切,生动活泼,使人受到启发。
从表现手法上看,读后感多用夹叙夹议,必要时借助抒情的方法。叙述是联系实际摆事实。议论是谈感想,讲道理。抒情是表达读后的激情。叙述的语言要概括简洁,议论要准确,抒情要集中。三者要交融一体,切忌空话、大话套话、口号。
从表现形式上看,也有两种:一种是联系实际说明道理的。这是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和具体生动的事例,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阐明一个道理的正确性,把理论具体化、形象化,使之有血有肉,有事有理,以事明理,生动活泼。另一种是从研究理论的角度出发,阐发意义。根据自己的研究和理解,阐明一个较难理解的思想观点,或估价一部作品的思想意义。它的作用是从理论上帮助读者加深对原文的理解。这一种读后感的重点仍在“感”字上,但它的理论性较强,一定要注意关照议论文论点鲜明、论据典型、中心明确突出等特点。
最新更新
- 小猫钓鱼的故事读后感2025-01-21
- 范爱农读后感500字(热门五篇)2025-01-19
- 散步读后感100字(汇总7篇)2025-01-18
- 林语堂中国人读后感(分享12篇)2025-01-23
- 读后感模板套用幼师整合意识2025-01-22
- 西游记第八回读后感(集锦7篇)2025-01-21
- 朝花夕拾第五章读后感2025-01-20
- 故事读后感500字(优选十二篇)2025-01-20
- 鲁滨逊漂流记读后感600字2025-01-20
- 《上下五千年》读后感(推荐四篇)2025-01-21